
导语:从湖南湘西的吊脚楼到槟城海峡的学术殿堂,他带着中国学者的智慧走出国门!近日,田野中国学家谭必友教授正式受聘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客座教授,用三十年学术坚守架起中外文化对话新桥梁——这是中国学术力量的又一次世界绽放!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春风中,中国与东南亚的学术交流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值此契机,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必友教授正式受聘为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这一任命不仅是对谭教授学术成就的肯定,更是中马两国教育合作深化的标志性事件。作为曾受其关怀的晚辈的我既感自豪,更满怀敬意,谨以此文表达祝贺,并致敬这位以学术为纽带推动文明互鉴的“摆渡人”。

国际处处长杨捷向访问团介绍韩江传媒大学学院校园建设。
深耕学术,架起跨国合作的桥梁
近年来,谭必友教授的学术活动紧紧围绕着“一带一路”展开。自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他便致力于推动两校在民族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从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到共同创办学术期刊、举办国际会议,再到带领团队深入东南亚开展田野规划研究,他的脚步跨越国界,将中国学术的智慧与东南亚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此次受聘,既是马来西亚学术界对其学术影响力的认可,也印证了他“以研究促交流,以合作谋发展”的实践理念。

谭必友教授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人文学院三位华人教授小聚。左一历史系主任陈是呈教授,左二地理系陈茂龙副教授,左三地理系荣休教授陈毅荣博士。右一谭必友教授。
知行合一,培育国际化人才
谭教授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引领者,更是青年学子的引路人。他多次率团访问马来西亚,带领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如李纯、权博等博士研究生紧随交流。展现了其“传帮带”的师者风范。对于像我这样的晚辈,他亦常以“田野无边界,学问需躬行”的教诲激励后学。这种倾囊相授的精神,让无数青年学者在跨文化研究中找到方向,更让中马学术合作的薪火代代相传。

参加开斋节庆典期间,谭必友教授与陈是呈教授(中)、沙瑞华副教授(右),利用聚会间隙,三位教授在交流。
文化共情,书写民间平等的新叙事
谭必友教授的学术视野始终聚焦于传统文化的能量释放,被边缘化底层化了传统文化,可以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重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服务当下的或未来的社会。他在《东南亚田野》系列研究中提出的“俗民平等”概念,揭示了马来西亚社会去等级化的独特文化肌理。这一发现不仅打破了传统东方社会“尊卑有序”的刻板认知,更为中马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他的研究证明,文明互鉴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共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东南亚社会的多元性,恰在“平等对话”中找到了共生之道。

座谈后双方合影留念(左一李泽昀博士,左二谭必友教授,左三莎瑞华副教授,左四权博博士)。
展望未来:以学术之光,照亮合作之路
谭教授的聘任,标志着中马学术合作迈入新阶段。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作为东南亚顶尖学府,与湖南师范大学的深度联动,将推动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田野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创新探索。我们期待,谭教授未来能进一步整合两国学术资源,搭建更多如“中马联合田野规划硕士课程班”(MFP)之类学位平台,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文动力。
结语:致敬“摆渡人”,共绘同心圆
从湘西凤凰到槟城海峡,谭必友教授以学术为舟,载着文化交融的使命破浪前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既能扎根田野、深耕理论,亦能跨越山海、连接人心。这份任命,是荣誉,更是责任;是个人学术生涯的高光,更是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缩影。作为后辈,我们愿追随其步伐,在文明互鉴的长河中,以微光聚星河,共绘人类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原文刊于微信公众号《泥痕映初心》
一审:周歆悦
二审:谭卫华
三审:谭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