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成果发布 
成果发布
您的位置: 首页>成果发布>正文
何柳博士团队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
2025-08-15 05:35 陈博文 




何柳博士团队研究成果在《体育文化导刊》发表


项目主持人简介

何柳,博士,常德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武术教育价值挖掘等方面成果颇丰,特别是在湖湘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具有深厚积累。


项目介绍

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何柳博士(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形感效”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近日发表于《体育文化导刊》2025年第7期(北核+C扩)。该研究依托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通过三年深入武陵山片区的田野实践,创新性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路径,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新方案。

本项目基于田野实证,团队提出操作性路径:以“形”为基,建设龙舟文化展览馆等实体空间,开发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以“感”为核,创设武陵山多民族体育剧场,利用VR技术复原土家族抗倭场景,强化沉浸式情感体验;以“效”为要,将苗族“八人秋”等低门槛项目纳入全民健身,改编九子鞭为社区健身操,并通过赛场嵌入“中华民族一家亲”符号实现潜隐性浸润。这些路径形成“物质载体支撑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强化铸牢效能—效能提升推动载体优化”的动态循环,使共同体意识在生活化场景中自然生根。

项目意义

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形、有感、有效”重要论述为指引,构建“形感效”协同框架。在湘渝黔边区龙舟赛等典型案例中,团队发现:浦市龙舟独创的“横渡往返”竞渡形式,将当地水文特征转化为“人舟水合”的生态智慧符号,使江河空间升华为凝聚生态共识的情感载体;而龙舟造型、土家族抗倭兵器等器物,则通过视觉符号唤醒各民族“共御外侮”的集体记忆,成为穿越时空的“活态教材”。研究进一步揭示,龙舟赛仪式链——从赛前游龙点睛的群体亢奋,到竞渡中“同舟共济”的具身协作,再到全村共食龙舟宴的情感固化——成功推动参与者完成“身体共在-情感共鸣-精神共生”的跃迁,铸就“宁荒十年田,不输一年船”的地域共同体精神。该研究首次系统整合“形感效”框架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其提出的三维协同机制,既为湖南省民族工作“三项计划”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了湖湘智慧。中心导师组评价:“研究立足武陵山区丰厚的多民族体育文化土壤,将抽象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文化铸牢路径,彰显了民族学回应时代命题的学术担当。


撰稿:陈博文


一审:周歆悦

二审:谭卫华

三审:谭必友




附件【“形感效”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_何柳(1).pdf已下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