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15年元月湖南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在浦市古镇建立第一个学术田野基地起,熤园的师生们通过田野工作,对浦市的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推动了浦市古镇旅游的发展。为了继承熤园的学术传统,拓宽浦市文化研究的版图,年轻学子们在暑假期间进一步地对浦市传统文化进行了探索与调查,现将调查过程分享如下。
作为一种民间舞台艺术形式,辰河高腔在浦市的兴衰与浦市当地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关联,在第一期的文章中,我们通过三位浦市当地人的讲述,对辰河高腔在浦市的衰落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将目光转至辰河高腔的保护与传承,希望能由此对辰河高腔在浦市的生存策略做出思考。
带着关于辰河高腔保护与发展现状的问题,我们专程来到位于泸溪县城的辰河高腔传习所,据这里的向敏谦所长介绍,传习所的前身是于1957年成立的泸溪县红旗高腔剧团,现如今是一个事业单位,目前这里有二十几个人,年纪最大的45岁,最小的26岁,按传统戏剧划分为演员和乐队两大类别。
目前,辰河高腔传习所主要承担两种演出,一种是配合政府宣传工作,另一种是进行旅游打造,这要求演出形式多样(包括歌舞类、传统戏曲、小品等),迎合当代观众,表现出当前的政策。对于我们提出的演出报酬和收入问题,向所长回答道:“演出基本不收费,政府会给适当的补贴。”他们现在正在打造一个以精准扶贫为背景的现代大型剧,准备十月份开始在湘西自治州内巡演,以辰河高腔的传统形式来演绎现代的内容,也算得上是迎合当代观众的创新之举了。
对比曾经因民众的持续性兴趣而应运而生的民间剧班,辰河高腔传习所的国营性和服务性似乎令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较少地受到市场和观众的影响,但辰河高腔作为一种民间舞台艺术形式,表演者与观众都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传习所在保护和传承辰河高腔的过程中到底要不要考虑受众因素呢?向所长结合自己经验和思考给出了回答,他认为在辰河高腔的传承过程中,“传”与“承”是需要分开考虑的两个方面。
“因为我们是一个传统文化传习所,首先要有一个“承”,继承老的东西,传承传统的东西,这一部分我们就不考虑有没有观众的问题,因为这个部分我们必须按照原生性将其保留下来。因此,我们一直在挖掘剧本、曲牌、音乐(老的东西,老艺人的录音、视频进行数字化保存),用于传习所的教学和学习。”向所长为我们展示了他专门从沅陵县收来的老剧本,民国的时候,他的曾祖父被一位沅陵的团长请去家里供吃供喝,不做别的,就只唱戏,那位团长不仅爱听戏,还十分有心地让人将唱词抄下来做成剧本。这些老剧本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其中一本的封皮与其它的不一样,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原是一本记桐油生意的账本,民国时期沅水流域桐油运输生意兴盛,桐油账本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了,也许是当时记唱词的人发现本子不够用,随手便拿了一本,由此可见看戏听戏与当时兴盛的桐油生意一起,都是沅水流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内页的剧本里人们不仅记录下了唱词,还作了一些表演的标注如“跪”、“上”、“下”等,这些有趣的小细节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情景。
唱词中有标注
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无论是那些曾经细致地记录下辰河高腔唱词的人,还是如今不辞辛苦地寻找和挖掘辰河高腔老剧本的人,他们都心无旁骛地在继承传统的道路上前行,也为“承”作出了最贴切的诠释。
“传”即传播、传递传统的东西,这个部分就需要考虑受众的因素了。2015年,为了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传习所在泸溪县思源小学开设了娃娃班(表演班、打击乐班),向所长介绍说:“通过娃娃班,一个娃娃便能带动两个家长,再慢慢地扩散,让辰河高腔观众的受众面扩大,慢慢恢复起来。”从娃娃抓起,这样从下往上的培养兴趣,便于形成一个坚固的“金字塔底”,都说孩子是未来,这点对于辰河高腔也不例外。
辰河高腔当前面临着演员青黄不接的情况,对此泸溪县职业中学办了一个高腔班,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和培养。向所长说:“传习所会为新人制定一些排练计划,比如今年我们要排几个折子戏,学会几个曲牌,每年还有考核。”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辰河高腔表演才能展现出新的生命活力。传习所会在每年的“送戏下乡”活动中掺入辰河高腔的传统片段或者一个折子戏,希望以此能重新激起民众们对辰河高腔的兴趣,也会派专业老师去指导业余团体,以感谢这些团体对辰河高腔的执着与热情。近几年浦市发展旅游,传习所还去给导游上过高腔的理论课,进行曲牌小唱段方面的指导,希望借由旅游的窗口将辰河高腔的魅力展示出去。这些从下至上的传授、传播与宣传方式为辰河高腔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使其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认为,对于辰河高腔在浦市的生存问题的思考,也应该分为几个过程,在不同的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的因素。
在“承”方面,不仅要挖掘剧本、曲牌和音乐,还应该重视那些尚还在世的浦市民间老艺人,深入挖掘他们的老故事,借助他们的故事来进行辰河高腔的宣传,甚至对新一代年轻人起教育的作用。地方戏剧演出总是和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有些地方的戏剧演出与农事有关,也有些地方的戏剧演出与庙会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调研期间,听浦溪村的一位老人说,以前在正月间年后的时候村里都会请人唱戏,七月里也会请人唱禾苗戏,一唱便唱个七八天,而现在却没有这样的热闹场面了,那么挖掘并且复兴一些传统习俗是否能为辰河高腔提供生存空间呢?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传”的方面,浦市也可以试着在当地的小学和中学里开设兴趣班,结合浦市当地的资源,着重历史的讲述和演出实地的体验,让当地的孩子领略到辰河高腔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辰河高腔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成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粉丝”。辰河高腔也是当前浦市古镇旅游宣传的重要一部分,在针对游客的宣传方面,可以加强导游的专业知识储备,并开设一些表演体验项目,扩大辰河高腔的影响力,吸引游客了解辰河高腔,鼓励他们成为浦市传统文化的宣传者。
民间艺术与地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对辰河高腔生存之道的思考只涉及其中的一小部分,希望随着之后调研的深入,我们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2016级人类学研究生)